您現在的位置:中國農業儀器網 > 行業動態 >探析寒亭區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發展新思路
探析寒亭區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發展新思路
12月8日上午訊 農業,如果僅從產出糧食供食用角度來說是一個溫飽型產業。但在寒亭區,依靠著轉方式、調結構,農業被賦予了更多的現代化新理念,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華麗轉身的“足跡”處處可見。
“芯片”打造——
轉調升級新引擎
借助連續三屆成功舉辦濰縣蘿卜文化節的“虹吸效應”,寒亭無可爭辯地成為“濰縣蘿卜之鄉”。好吃,不必說,單是5.3萬畝的產業規模、8億元的產值,就呈現出無可比擬的強力態勢。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濰縣蘿卜產業的集聚與膨脹,依賴的是寒亭農業轉型“芯片”打造與研發。區里依據農業特色資源特點,對關系產品的生產管理、基地建設、質量檢測、品牌認證、合作社及龍頭企業建設要素,進行了優化配置,逐步形成了“農戶+基地+合作社+市場+農業龍頭企業”五位一體的農業生產管理新模式。
借助環環相扣、節節提質、鏈鎖增效的農業轉型“芯片”的打造,寒亭農業不僅實現了“從農田到餐桌”的流程再造,農業品牌實力步步提升。同時,也直接促成了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全區形成了以“糧油、蔬菜、果品、畜牧、水產”五大農產品為主的農業品牌集群,帶動發展了濰縣蘿卜、固堤西瓜等27個共9.43萬畝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吸引并發展了106家農業龍頭企業,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達到39個。
創意點睛——
潛能釋放新平臺
“我的菜地”、“我的花圃”、“我的果園”、“我的魚塘”,一塊塊認養的田園、池塘,以“自助式”的特色體驗休閑方式引領起一股“玩”土地的熱潮。
由 “吃”變“玩”,讓市民參與,成為寒亭以創意理念開發都市農業的落腳點。該區緊抓土地認養、瓜果采摘、農事體驗、生態旅游等內容,開辟菜地、花園、果園、水池、畜禽養殖,采取自養、寄養、托管等方式,給予市民充分的自主權。據了解,今年以來全區土地認養規模已超過3000畝,認養戶數已達5000余戶。
在圍繞“土、特、奇、鮮”打造都市農業的基礎上,寒亭區還做足結合文章,將文化旅游、休閑娛樂、現代服務業發展中的創意元素寓于農業發展中,先后規劃建設了以城郊瀑沙河都市示范區、北外環路“天然氧吧·農家樂休閑帶”為主,以街道禹王生態濕地、柳毅山生態文化旅游景區為輔的“環城都市農業旅游圈”,為持續釋放都市農業發展潛能搭建了更廣的平臺。
破冰改革——
創新發展新路徑
近日,寒亭街道葉家莊子村民于慶濤盤算今年的收入,心里樂開了花。他告訴筆者,今年村里成立了股份制經濟合作社,自己流轉出的土地不僅可以轉化成股權,而且可享受到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后分紅,加上流轉土地一年1000斤小麥的補貼,今年收入萬元以上不成問題。
得益于寒亭區實施的戶籍管理一元化配套改革特別是農村產權資本化改革,在實現農村固化的物權向活化的資本轉變的同時,也將為像于慶濤一樣的不少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結合建立全省首家農村產權資本化交易市場,寒亭區將關乎農民群眾利益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林權、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集體資產股權、知識產權等“農村六權”納入市場交易,完善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讓資本在流動中增值,有效維護了農民群眾的利益,也使園區化為單位的現代農業建設成為一種必然。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區先后完成千畝以上規模的土地流轉23處,總計流轉土地13.2萬畝,占到了全區耕地面積的31.5%。
- 【中國農業儀器網】聲明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 上一篇:文登市農村中小學學校用上新教學儀..
- 下一篇:農民向高效農業“要”收益


